A-A+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2022年09月29日 心理教育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已关闭评论 阅读 44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全民健心网编辑:王志敏)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

一些父母在要求孩子学习或锻炼他们做家务,如洗碗、擦地时,喜欢用金钱或物质的方式来“激励”他们。

洗一次碗给多少钱,扫一次地奖励多少钱,考试成绩考得好就可以获得某种福利,等等。

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继续做这些事情的内部动机,反而会使孩子把洗碗、擦地和学习当成一项任务,更在意完成任务之后获得的某种奖励,以至于难以体验做家务和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认为获得奖励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受到外部激励后进行的活动任务中,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成分很少,此种奖励方式难以有效激发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不利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的内部动机和天性得到积极发展,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01

内部动机是什么?

内部动机是指由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满足和价值所引起的,换言之,内部动机是人们出于对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考虑,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成分,行为主要受自我内部驱动,而不是受外部驱动。

内部动机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本身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受内部动机驱动时,个体自主程度最大。而当一个人为了获得他人奖赏或者避免惩罚做出的行为,则是外部动机在起作用,这时个体的自主程度最小。

此外,认知评价理论指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和自主性需要的活动,如积极反馈、正向交流等都能很好地提高个体行为的内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通过研究发现,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两个基本认知评价过程实现的:

第一,个体的能力知觉。当事件激发了人们的成就感时,行为的内在动机就会增强;反之,则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第二,个体的自主感。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必须同时体验到行为是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对内在动机具有促进作用。

02

内部动机如何被外部激励取代?

我们用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来说明孩子的内部动机是如何被外部激励取代的,并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启示。

一群孩子,连着几天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戏打闹,叫声连天,非常吵闹。

因为年纪大了,加上身体的原因,老人难以忍受,他很想把这群小孩赶走,但他担心越是赶他们走,他们可能越会来这里玩。

怎么办呢?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出来给每个孩子发了2元“奖励”,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不少,你们辛苦了,这些钱是对你们的付出表示感谢,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每人2元!”

孩子们喜出望外,很是高兴。于是第二天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2元,只能给你们每人1元了。”

孩子们有些不悦和失望,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今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元 。”

孩子们生气地说:“0.5元太少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

最后,老人一分钱也不给他们了,结果孩子们觉得自己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玩”。

于是, 他们向老人发誓,“以后我们再也不会到这里来,再也不会为你玩了!”

为什么这位老人能够成功地实现他所想要的结果,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这则故事带给家庭教育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让我们来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解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存有某种动机,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追逐、打闹,这些事情本身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能让他们感到开心,这是一种很单纯的内部动机,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乐趣,奖励来自活动本身。

后来,老人用给钱的方式使孩子们玩的动机发生了改变,金钱这一外部奖励替代了内部激励,造成外部强化压制了内部激励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效应”

过度合理化让孩子的激励由内部转到外部,而那些曾经得到奖励的孩子一旦得不到奖励,即老人取消外部强化时,他们对玩的兴趣就会趋于终止。

这位老人用增加金钱这一外部激励,巧妙的把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转化成外在动机,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在为老人玩耍的,然后再对外部激励做了智慧的“技术处理”,即停止给钱这一外部奖励,让孩子得不到他以为会有的物质奖励,孩子的兴趣就会逐渐消退,从而成功地达到让孩子主动离开的目的。

03

父母怎么做,

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研究,他们以两组喜欢画画的学生为对照组,一组学生在画好画以后可以得到一张奖励证书,另一组学生只画画没有证书。

一开始,两组学生都很高兴地画画。
几天后,当心理学家再让两组学生画画时,第一组获得证书的学生明显没有另一组学生积极,但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反而对画画变得更感兴趣了。

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第二组学生喜欢画画是受内部动机驱动,奖励来自画画本身,而不是受外部奖励驱动,因此,他们对画画表现得更积极。

作为父母,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强、提高和促进孩子成长、学习、探索、求知、读书、交友、运动等活动的内部动机,尽量不要用金钱、物质等作为外部激励。

同时,努力把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部激励,积极引导孩子用心发现、感受和体验学习、读书、运动这些活动本身的价值、意义和乐趣,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他的自主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地面对未来复杂的世界。

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为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激发孩子学习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是激发外部学习动机。

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方法如下:

(1)培养和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2)对孩子的学习结果进行乐观的解释和正确的归因训练,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减少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感。

(3)帮助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且有效可行的学习目标,通过孩子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目标,丰富孩子成功的体验。

(4)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良好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增强孩子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孩子外部学习动机的方法如下:

(1)父母对孩子表达明确而适度的期望与要求。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有标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当父母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2)父母提供清楚、及时、经常的积极反馈。

小到对孩子呼叫和疑问的回应,大到对孩子内在需求的洞察,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及时反馈。

(3)父母学会合理运用外部奖赏和惩罚策略。

在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时,一定要和活动本身有关。比如在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后,带孩子吃一顿他心心念念已久的“大餐”给他补充能量。

(4)父母有效地运用正确表扬和批评手段。

多肯定孩子努力的行为而不是结果。比如当孩子考试名次进步了,父母可以表扬孩子“你这段时间很努力,做得很棒!”。

(5)父母学会恰当地运用竞争和合作激励策略。

适当的竞争意识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亲子游戏、运动比赛等方式,引导孩子感受输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胜负观。

父母的责任,不是对孩子进行心理控制,也不是包办替代,为孩子安排好一切,更不是把孩子“雕刻”成父母希望的那个样子。

而是有意识地教育、培养、训练和发展他的自主性,让他们从小学会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行动,激发他成长的内部动机,追求他自己的梦想,实现他自己的目标,使他成为真正自主的人,拥有属于他的自主人生。

(文章全文转载于:家校共育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