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高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构与教学效果研究

2014年03月13日 心理教育 高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构与教学效果研究已关闭评论 阅读 766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任木千子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廖  智  慧
            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中学  邮编:425000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在中学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认为由于专职心理教师相对匮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选择最佳群体——高一年级开设,内容建构上以解决新生适应中的学习,人际,情绪等典型不良问题为目标,安排常规教育与特殊群体辅导。笔者就建构内容进行了教学实验,并对教学的显性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96%能接受自我,80%能悦纳自我,76%能管理自我,包括学习和生活方面;对照组组内差异不大,都明显低于实验组。此外,实验组的内隐效果,辐射效果,延伸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高一 心理教育 内容 效果
 
    中学阶段,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时期。一方面,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地发展、变化趋于成熟却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化,竞争全球化,更新迅速化。个人成长局限与严峻现实挑战并存,给急剧发展的个体带来了种种冲击。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倡导在中学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自2001年至今一直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辅导工作,在不断地摸索和实践中,慢慢地有了一些感悟和心得,特此撰文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现实: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中学生心理现状不容乐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据权威机构统计,青少年自杀比率逐年上升,而年龄层次逐渐降低。有人诘问这些孩子都怎么了?究其根源,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弱。青春期,一直被心理学家看成是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独立与依赖,开放与闭锁等矛盾与冲突,必然会带给个体种种的不适应体验。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一方面渴望并能感受到生活的多个层面,另一方面又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坊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缺乏协作与竞争精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教育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达尔文在进化论里更是直言不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在信息爆炸、地球村落化的今天,当资源共享、协作与竞争成为潮流时,我们处于升学压力和强负荷下的中学生们却倾向于孤军作战,探讨、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严重匮乏。对于竞争的理解也是相对狭义甚至极端的,见诸于报端的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即是佐证。
(三)意志干预行为的能力不足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劳作,所以历来有“高考不仅仅是一次智力考验,更是心理考验”的说法。整个高中阶段就像是一场自信、坚持与毅力的加时赛。究其实质,自信、坚持与毅力都是意志干预的过程。而一路顺风顺水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这种能力的不足,如坚持品质缺乏,自我行为管理能力欠缺等等。
(四)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
    情绪问题当是中学生所有困扰的共同载体和表征。比如,学习体验,人际体验,自我认识体验及行为挫败等诸多问题都会集中表现为情绪的不适,当事人往往情绪低落,压抑等等。在笔者咨询案例中,平均每5个来访者中就有4个情绪不良的,且其中至少有3个以上对现状无能为力,进而衍变成负面心境,加剧现实中已发生的不良。这正是中学生自控力差的另一旁证。
 
二、高一:心理健康教育最佳群体
    笔者曾经随机抽取2所不同层次高中进行过一次中学生成长问题群体比率、源发阶段及求助途径的调查。
统计结果如下:
    中学生成长问题群体比率,源发阶段及求助途径一览表

问题项目
问题类别
群体比率 源发阶段 求助途径
学习 40% 高一 科任教师
人际 30% 高一 偶尔和同学、朋友交流
情绪 17% 初三、高一 与好朋友交流
个性 8% 高一
意志 5% 高一 阅读名作

    此外,笔者历年的咨询案例,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都表明,高一年级既亟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群体。
(一)心理发育远远滞后于生理发育亟待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一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4-16岁,处于青春期中晚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生理发育远远超前于心理发育,三大性征出现,而性意识开始缓慢地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学生,不仅在性别上存在着生理发育时间的差异,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且相差悬殊。比如,在同一班级里,往往既有体态丰满,趋于成熟的女生,又有胸部扁平、尚未发育的女生,既有宽肩膀、长着小胡子的男生,又有身材瘦小、满脸稚气的男生。这些早晚差异,对男女生的心理感受或社交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早成熟的男生更受同伴的欢迎,成为核心人物,而早成熟的女生则不受同伴欢迎,甚至被男生嘲笑。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会更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差别,由此引发自信水平下降,人际交往退缩,能量内耗,而这些问题又会导致学习投入不足,学习效率不高,最终导致成功体验缺乏而自我否定。因此,这一时期的高一学生,亟待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能客观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驾驭自我。
(二)社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要求积极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大小20%取决于个体的智力因素,而80%取决于个体的非智力因素。这已是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共识。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个体情绪稳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指标有赖于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品质。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开始由关注自我体验转向关注他人和群体,开始寻求社会归属感和社会地位感。比如,进入高中后,学生会更倾向于同伴交往。同伴关系和群体归属及群体地位逐渐成为他们社会交往的首要动机。男生全倾向于同伴认可,尊敬,崇拜甚至服从,而女生会倾向于受人欢迎,为人喜爱及赞美等。所有这些,简言之,就是他们在向社会所赋予的两种不同性别的社会形象转变。但是,作为现代“四二一”结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个体,要达成期望的人际目标远比更早年代的人艰难。有人比喻他们为被娇惯坏了的小刺猬。要小刺猬们彼此接纳,彼此关注,难度可想而知。而同时,社会化的迅猛发展使个体对家长、教师这个成年群体表现出既抗拒又依赖的冲突,既渴求独立与行为依赖矛盾并存。
    正因为如此,人际关系一直是中学生最受困扰的仅次于学习问题的首要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高一学生,要求积极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引导其更好地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自我目标实现。换言之,就是善用其社会交往动机来促成个体自我实现。
(三)学业课程的深化和扩展迫切需要优化学习品质和策略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对个体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反应到教育教学中,课程设计更趋于人性化,科学化,系统化。进入高中后,学业课程结构有了显著变化,涵盖面更广,知识深度更高,更趋于学科体系化,同时对学生理解和、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一言以概之,就是致使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率急剧上升,表现为学习行为中的策略应用和自我管理品质与个体学习绩效正相关性显著。从而要求学生能自觉提升和优化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学习,愿学,乐学,会学。
数据统计表明,80%左右的学生不能自觉完成这一转变,因此表现出对学业课程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不适应。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高一学生,迫切需要优化学习品质和策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有效地管理学习行为,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能体验到学习成就和学习的快乐,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
(四)挑战与危机并存,高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佳群体
     心理学上的强化机制强调,如果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介入强化,必将促成个体成长的质变。高一新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急剧的青春期,社会化进程迅猛发展,学业课程结构深化和扩展,这些种种现实问题,从一定角度来看,是危机,同时也是个体发展的最佳契机。
另外,高一是新起点,新挑战,是高中学习的开始一年。千里之堤,始于足下,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高一适应良好,则高中三年都适应良好,高一成功,则高中三年都会成功。
所以,高一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群体。
 
三、建构:高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高一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化进程和学业任务繁重的现实,笔者对高一健康教育内容做了如下构建。
(一)学习心理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在终身学习取代阶段性学习的当今社会,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理想目标的现实情境下,学习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困扰学生的首要问题。学习行为体验及学习引发的评价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值,自信心高低。我们几乎无法想象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如何顺利走过高考。
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如下内容: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策略的应用,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干预,应试技能的培养,考试焦虑的缓解与消除,以及科学用脑等。
(二)情绪、意志心理教育
    智商决定个体的思维推理能力的高低,而情商则决定个体最终成就的大小。这已经成了当今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们频频给予学生们的忠告。相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情商中的自我情绪体验与管理,自我激励与坚持等是高中生学习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如下内容:中学生的情绪、意志特点分析,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诊断及调适,挫折的应对,不良意志品质的改善等。
(三)个性心理教育
    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多元竞争,“四二一”家庭结构,种种激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青春期的不稳定和自我中心倾向,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欠良或不良,如感恩缺乏,平等,尊重,协作与竞争理念不强等。
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如下内容:生涯目标规划,人际关系和谐策略指导,不良个性的矫正,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
(四)特殊群体的心理教育
    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家庭结构异常学生,留守家庭学生及网络成瘾,学习无助等行为不良学生群体构成了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自卑,敏感,对外界和他人内心极其渴望融入群体,但却表现出疏离,排斥,抗拒甚至敌对的态度。对这一群体进行适时介入,适度介入,合理干预和引导必将促进其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和自我认知与激励的良性发展。
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如下内容:残疾学生的自我悦纳,贫困生的心理调适,留守家庭、离异家庭学生的成长辅导,网络成瘾、学习无助等行为异常学生的心理干预与治疗等。
(五)性心理教育
    青春期最大的一个危机源于性生理成熟远远超前于性心理成熟,而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性都是讳莫如深的,致使中学生不能通过正常、合理的渠道获得正确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以盲目、冲动、自发猎取为特征,一定的疏与导是必要的。
基于此,笔者建构了如下内容: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知识,性意识的认知,正确性观念与性道德的培养等。
 
四、效果:实验组整体优于对照组
    自2001年至今,笔者已经连续在不同层次学校(2001-2007年任职的双牌县第二中学是湖南省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而2007至今任职的永州市第三中学是永州市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上述建构内容予以教学实践,以知识传授,角色扮演,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对高一新生进行了系统地,积极地干预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最近一年,笔者一直在实施效果检测调查,案例统计处理,咨询者特质分析,咨询中介群体共性分析等工作,以较全面、客观地了解高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构的教学效果,最后,形诸结论如下:
(一)显性效果
    笔者对3所同层次学校的高二学生进行了《中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测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高一接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在各个层面均优于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者。具体比较见以下表格:
表1 中学生自我接纳与管理情况一览表

  能接受现在的我    喜欢现在的我     能管住自己
实验组 96.1%            80.3%           76%
对照组1    66.7%            41.6%           36%
对照组2    67.0%            42.1%           37%

自我96%能接受自我,80%能悦纳自我,76%能管理自我,包括学习和生活方面;而两个对照组各项数据大致持平,都明显低于实验组。
(二)内隐效果
    据笔者对历年咨询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和咨询者特质分析,发现高一接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在随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愿意向专业教师求助,咨询效果也更好,其情绪调控和行为管理效果更好。对学业的兴趣更浓厚,更喜欢自己担负的工作与学习。
此外,笔者对3所同层次学校的高三毕业生进行《临考心理现状访问调查》,统计结果也显示,高一接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情绪更稳定,心态也更平和,能更好地专注于备考。
(三)辐射效果
    据笔者对历年咨询记录的不完全统计和咨询中介群体共性的分析,发现高一接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更能影响周边的人,也更能有效帮助其他的同学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并且会更有效地建议其他的同学来接受专业咨询与辅导。比如学生毕业后会告诉即将进入高一的学弟学妹们遇到问题时可以去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学生会告知并介绍其亲戚朋友的孩子来求助等。
(四)延伸效果
    笔者最早授课的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但这些年来,一直与笔者保持联系,不定期地反馈一些信息过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师生共同进步。而就其反馈信息,可以确定,接受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在就业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工作,生活得更满意。
 
    综上所述,是笔者在多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收获与心得,行文于此,希望与更多的同仁分享与交流,以更好地完善,更有效地开展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更切实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建构一片心灵晴空。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
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4、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陈家麟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