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良好沟通,让你和孩子心更近

2016年10月25日 心理教育 良好沟通,让你和孩子心更近已关闭评论 阅读 72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陈福宗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平等的态度,而不是家长主导

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可能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考虑到的。就是我们家长在和孩子的沟通当中,是一个主导方。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其实当我们和孩子有沟通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沟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抓到了我们的手里,如果我们牢牢地抓住我们的主导权不放的话,孩子就处于被动状态——好的沟通,往往是两个信息沟通者完全顺畅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的倾听对方的观点,而且跟对方进行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讨论,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那么,在孩子和家长的沟通关系当中,家长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无意之间,处在某一种误区里,就是家长觉得自己是什么都懂的人,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人,孩子只有被动的接受家长给予的信息,才是好孩子!所以这样一来呢,家长经常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变成了孩子的批评者,教育者,训导者。这时,就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抗。

比如说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孩子对世界会充满了好奇,他们可能看看家里的各种摆设,他们会主动探索,去动一动,看了有趣的玩具,他们要看一看,拆一拆,弄得房间乱七八糟,玩具七零八落。这时候,家长会很生气,觉得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无效行为,可能就会批评指责,甚至否定他!说:不要乱动!家长说这几个字的时候,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可能随意的做一些什么事情,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什么事情,就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所以就在和家长的沟通当中,孩子可能就陷入某种不情愿的状态里。

当孩子再长大一点的时候,在学校里可能有一些过于活泼,过于好动,过于调皮的行为,这时候可能有些老师看上去就会觉得很不适应,就会和家长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很不好,你回去要好好教育。当孩子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遭到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训斥。

那么当孩子再大一点,比如孩子上中学了,到了青春期了,这时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反抗,就要表现他的独立意志,不能事事听老师的,听家长的,最好表现出不同意见,才有自己的个性可言。而在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迷恋流行歌曲或者是崇拜明星,或者是有同龄人之间的这种交往过密啊这种行为。同龄人交往当中会有一些问题让家长看不惯,尤其是同龄当中的异性交往,可能家长会十分敏感。这时候孩子可能会遇到家长更多的指责,比如说你就不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不干正事。有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家长,就对孩子内心世界窥探的欲望特别强烈,因为常态的情况下,家长要跟孩子说话,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可能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时候家长就更觉得孩子有问题,如果你不能跟我进行口头的言语交流,我就要想办法窥视你,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打电话,这样的情况会使得孩子跟家长的沟通愿望越来越弱,乃至消失,以至于完全变成了相互封闭不能交流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孩子会出现行为的问题和心理问题。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孩子跟家长之间不能相互认同,不能相互接受,不能很好地交流和沟通,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重要根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他如何学习跟人交往,如何学习跟人沟通,其实很重要的一课,是在家庭完成的。最重要的老师就是家长,所以孩子如果在学校里,跟同学不能很好的交往,走上社会跟同事朋友不能很好的交往,实际上我们去观察这样的交往障碍的人,我们回过头看这样的人,他以前在家庭里和父母交往的状况,我们就会清楚的看到他们在和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就有障碍!

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不是一个小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在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这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是主导着和孩子交往的人,而是要看到如果孩子和我交往不好,或者我们和孩子交往不顺畅,这其中可能有相当多的问题,可能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态度,乃至于方法都有问题。所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的孩子,在他以后的生活里,遇到了很多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是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孩子的这些障碍,而其中很重要的障碍就是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方面的障碍,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比如挑食、马虎、依赖性强、性格暴躁,不良的情绪状态,往往跟我们家长跟孩子沟通方式有密切关系。

 家长与孩子沟通应从小开始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关心和照顾方面有不均衡的现象,按照心理学的原理,一个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可能按照生活常识我们大家会觉得一个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就是父母可以教育他的时候,比如说这孩子上学了,比如说这孩子到了青春期了,这是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特别值得家长很好的沟通、教育说服他们,让他们掌握很多人生的大道理,而在学龄前乃至更小的年龄阶段,家长倒是可以不必太费心,我提醒各位注意——这是非专业的观点。

业的观点是怎么样的呢?就是孩子对家长的需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需要家长的教育管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管理,那么最需要家长关心爱护呵护照顾是什么时候?

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学前儿童阶段,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如果大家相信他,是中国人观察人的成长上千年或几千年经验之谈的话,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因为从健康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来看,人的一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言语交流模式,表达模式,沟通模式,是在很小的时候建立和形成的。而且在人生以后的很多年,几乎在没有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中国古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相当有道理的一种科学观察。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很多的父母正好把这个事情做倒了。就是他生出小孩以后,觉得这小孩就是一个小肉球,放到哪里只要渴不着、饿不着,拉了尿了有人管就没问题了,实际上这是大大的误区!

为什么和孩子沟通要从小开始

所以我们有时候在现实生活中,在朋友圈子里,在人际圈子里,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年轻夫妇,比如说先生是山西人,太太是四川人,这小两口在北京打拼,工作压力和人际竞争很激烈,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小孩,如果他们要花很大精力照顾小孩,就会影响各人的事业发展,于是乎,这个孩子有可能会送到山西老人或者四川老人那里。这种送的假设就是反正这孩子小,他什么都不知道,搁在哪谁看着都行。看多久呢,一直看到这孩子上小学,上小学还是来北京上好,等这个孩子回到北京的时候,跟家长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

我们有一个荒唐的假设——这个孩子生出来以后,就像一个小动物那样,甚至连小动物都不如,谁养着他都行。但是在新生儿阶段,有一个很重要的连接——母婴连接,是建立这个小孩亲密和依赖的最重要的情感的基础,那么在这个阶段里,孩子是跟姥姥或者是奶奶建立的情感连接,从心理学动力学角度分析,相当于这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就抛弃了他,然后送到奶奶或者姥姥家,这个小孩必须得接受新的母亲。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新生儿都面临着一种严重的分离焦虑,就是说,从母体里分娩出来以后,他一下子从天堂掉到地狱,他要恢复这种链接要靠妈妈的爱抚、哺乳,尤其是母乳喂养,来恢复这种母婴的紧密的联系,让他产生与母亲的亲密感,建立非常紧密的情感联系,来大幅度降低他的分离焦虑。

如果这个孩子被送到山西或者四川,那么他刚刚与母亲建立的亲密依恋关系,刚刚大幅度减轻的分离性焦虑,又陡然增长,拯救了他的是谁?是他的姥姥或者奶奶,通过这个姥姥或者奶奶特别的关心和爱抚,重新让这个孩子跟这个老人建立起亲情的链接,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个姥姥或者奶奶实际上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母亲,而且是被母亲抛弃以后的孩子重新接纳和认同了一个新的母亲,这个孩子的全部情感就会投入到这个新的“母亲”——这个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新的母亲身上。等到这个孩子要上学的时候,这个孩子要重新被这个满头白发,一脸皱纹的“母亲”再次抛弃,回到完全陌生的母亲那里。别人告诉他这是你的亲生母亲,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孩子眼前的亲生母亲,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实际内容。至于这个母亲还要教育和管理他,还要劝导和说服他,还要和他沟通,这个孩子内心就会有很大的拒绝。

现在我们的孩子有一些是直接由父母直接带大的,即便是自己带孩子的家长,有的时候也往往忽略了,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抱抱这个孩子,多爱抚这个孩子,多跟这个孩子说话,多逗这个孩子,这也是一种交流,这叫非言语交流。在这个阶段这种非言语的交流应该占主导地位,言语的交流应该在次要地位。

如果父亲和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状态,以后跟孩子沟通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那么我们现在的父母在跟孩子交流,尤其是小孩交流当中,存在着另外一个偏向,就是生活照顾多,精神交流少。这时候孩子觉得,爸爸或者妈妈,尤其是妈妈就是自己生活的照顾者,不是精神交流的对象。那么,当妈妈觉得有必要教育这个孩子的时候,需要跟这个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时候,发现相当的无力和无奈。我们从孩子的一出生开始,没有去抚养教育他,往往忽略了跟他的精神的交流,没有这个交流的基础,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以后交流起来、沟通起来就会出现困难,当孩子再长大的时候,家长因为和孩子的无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家长感觉到十分愤怒,尤其是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家长的期望的时候,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发脾气。

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经验里面,留下了很多家长脾气暴躁,家长动不动暴怒,就要攻击自己的经验。可能孩子以后也会形成动不动就爱生气,动不动就爱发火,这样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可能一开始,就是以相互指责开始,最后以发生激烈的冲突结束。这样家长反而会指责孩子不懂事,不听大人的话,不明事理,不孝顺等。这样的指责使得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欲望就更降低了。

那么当孩子的心理是健康成长的时候,跟家长的沟通就没有困难。当孩子的心理不太健康的时候,家长和孩子沟通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困难。而我们经常发现家长指责孩子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甚至说神经有问题。我们有些家长可能往往忘记了本来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很健康的孩子,很淳朴的孩子,很天真无邪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心理有问题,心理不健康,有心理障碍,他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是以我们家长为主导的不良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心理不健康的!

什么样的孩子是心理健康的

那么心理健康的孩子什么样?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个人认为:首先他的父母心理就健康,父母心理健康,父母之间就有的健康的交流和沟通的关系,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健康的交流和沟通的关系,那么孩子会什么样子呢?

心理健康孩子的四大特点

喜欢接纳自己

能够用言语、情绪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

能够正常和人交往

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这四个特点可能来自于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结果,比如:第一,如果孩子喜欢自己接纳自己,他的家长是怎么对待他的?如果家长对孩子说:“儿子我爱你!”这个孩子就容易喜欢自己和接纳自己!因为他知道,家长爱自己,那自己是值得人爱的,是可爱的,所以自己要认同和接受自己,如果家长经常指责孩子,经常指出孩子的缺点错误毛病和不足,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孩子在内心里就会分裂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或者有很大差异的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应该做好孩子的那个样子,另外一个是现在家长说我不好的那个样子,孩子没有办法整合这两个不同类型的自己,没有办法整合自己,就没有办法喜欢自己。

第二个特点,那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现在内心有什么想法他可以用口头语言加以表达。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孩子能形成这样的特点呢?就是家长允许孩子表达。家长允许孩子表达看起来不太合乎逻辑、不太合乎理性,甚至有几分荒唐的想法,而且不盲目的指责和批评,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不管我自己有什么想法,不管他是对还是错,自己只要表达出来家长就能够容忍,就能够理解,就能够接纳。这样的孩子就倾向于和善于表达,另外他还有可能不仅仅用言语,还用情绪状态和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

第三能够与人交往。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与人交往,他这个交往的技术从那里来?这个交往的技术往往来自于父母和孩子交往的经验,当双方有不同的看法的时候,能够达成一致,当双方各自有想法的时候能够顺畅的表达,一个人的愿望可以经由表达,变成大家的共同意志。这样的事情如果经常在家里发生的话,这个孩子就能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术,而且也可以用于指导他将来在幼儿园跟阿姨跟小朋友的交往,也可以知道他将来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跟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也可用于将来他工作以后跟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交往。

我们心理学家在做临床心理学工作的时候,当我们看如果一个人有沟通和交流方面的障碍,有交往方面的障碍的时候,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个人跟他的父母是怎样交往的?我们不是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而在心理咨询门诊里面,一个求助者最喜欢说的是昨天我跟某一同事说什么,没想到他没理解我的意思,反过来还批评指责了我;前天我跟领导说了什么话,我以为领导会高兴,没想到领导会勃然大怒,这使自己很烦恼。但是我们对这个兴趣并不大,因为这个是刚刚发生的事情。问题在于你为什么跟领导这么说话?你为什么说这句让同事指责你的话?这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我们只要调查一下在早年生活中他跟家长的交流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哦!这个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跟人交往的!所以眼前出现的障碍一点也不奇怪。所以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对这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有很大影响的。

那么如果一个孩子心理健康,第四点是: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这也是和家长的沟通和交往当中形成的一种品质。就是在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和共同当中,家长和孩子应该相互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但是同时家长做为主要的教育者和监护人,应该给孩子制定出一些规则,因为孩子是通过适应家庭,来学习适应环境的。那么家长要制定一些规则让孩子来服从,就练习孩子适应规则和环境的能力。家长不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样对孩子形成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状态和好的心理品质有帮助。

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要点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一点简要的归纳——如果我们想跟孩子有效的沟通,我们首先要做到家长不要做绝对的主导者,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怎么样理解孩子,怎么样跟孩子沟通,这是我们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第一步。技巧问题可能是具体问题。而总的态度和原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搞清楚了这些基本的态度和原则,我们就能够做到最有效的跟孩子沟通。我们主要是让家长能够以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和比较好的原则,来指导我们跟孩子的交往,然后才是技巧的问题。有很多家长更关注的是技巧,但是如果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家长和孩子交流的那些基础,从孩子婴幼儿时代,到孩子幼年到学前,那样一段时间里,我们家长忽略掉了跟孩子有效的沟通的那些原则和态度。那么我们就破坏了跟孩子交往的基础,我们学习多少跟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交流和沟通的效果也不会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