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别把“好教育”等同于“好成绩”

2017年01月26日 心理教育 别把“好教育”等同于“好成绩”已关闭评论 阅读 763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李龙山转载与您分享,祝您多点开心,少点烦恼!谢谢收藏)

      现代社会,不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还是俄罗斯、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样的,孩子在身心发展与健康教养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如网络成瘾、手机信息获取焦虑、亲子关系维护、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朋辈关系融洽、课外活动取舍、青春期逆反和生命安全等问题。
      此时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读书,还是自身成长处于婴儿期、幼儿期和青春期,都要经历身体发育极速变化、自我同一性整合、角色认同、价值观形成等身心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父母在场、陪伴,对父母及替代父母班主任有一种强烈的情感依恋和安全的心理需要。
      教育,是什么?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学校里教过的知识都忘掉后,自己还保留着的东西”。教育,是一种成为人的教化活动,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的人性无限的增大,而兽性被最大化的去除。这一点不仅是父母的职责,也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现代教育的一个弊端是对个体智力教育的神圣化,以为只要智力优良、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好学生,就可以一好遮百丑。但父母、班主任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智力仅仅是个体的认知活动,它有局限性;判断学生身心健康与否、成功与否最核心的要素是情商和自我意识完善,即这个学生的自我认同、情绪感受表达、人际交往、品德行为等个体的心理行为要素是否健全,这个学生在情商方面有何优势,有无做成一件事的毅力。
      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也是以成绩论英雄,所谓某些学生学习差、成绩低,这是我们惯常的评价标准。
      这些学生的智力有问题吗?根本没有问题,智力正常!
       那是什么导致这些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即他的心理行为出现了异常。学习态度、朋辈沟通、自我认同、情绪表达、心理需求等等。
    学生中还有所谓的注意力缺陷、行为多动、社交障碍、自闭症等事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这样?
    除生理的不可改变的原因外,与家庭教养、与父母的教育、与班主任的教育无关吗?
     孩子在健康成长中有两个关键因素:父母、班主任(任课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成长与发展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
    父母,在孩子身心发展与健康教养中扮演者?
     你陪伴孩子了吗?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在场吗?在孩子需要你提供帮助时,你给予孩子支持了吗?你与孩子建立了正常与健康的依恋关系吗?孩子一有问题,父母首先指责孩子,可是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孩子,除在家生活外,还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发展,学校是他们生活与成长的经常性场所。在学校中,与孩子接触、交往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某种意义上是孩子的替代父母。孩子的心理健康否,学业正常否,自我认同良好否,情绪表达积极否,朋辈关系融洽否,都与这两个人有关。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你发现孩子的优点了吗?你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了吗?你与孩子建立了正常有效的情感关系吗?
    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满足两个要素:个体健康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成就感。而孩子健康成长的所谓成果因素,内驱力、恒心、感恩、敬畏、谦卑、合作等优良品质都是父母和班主任给予或引导获得的。
     身心健康,永远是预防大于善后,赶走黑暗最有效的方式是光明。让孩子身心健康与成长,作为父母、班主任,你首先要健康,要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