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末日情绪”背后折射现实巨大压力

2013年01月30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末日情绪”背后折射现实巨大压力已关闭评论 阅读 942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欢迎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www.zhipr.org  肖汉仕谢谢您收藏、宣传、链接中国全民健心网,通过您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据【《中国妇女报》 12月20日讯息】买蜡烛,捐家产,疯狂消费……12月21日是玛雅历的世界末日,尽管早有专家辟谣,但恐慌情绪还是蔓延开来,悲观的“末日情绪”正影响着越来越 多的人,包括情绪低落、自杀和伤害倾向。专家指出“末日情绪”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好也有坏,既是人们转移焦虑的渠道,也是公众表达自己不安和恐慌的一 种含蓄方式。要摆脱世界末日情绪,首先要用科学武装头脑,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政府更要积极去引导,及时介入公共情绪管理,把“末日情绪”的消极影响,转化 到积极的方面来。

  距离2012年12月21日越来越近,近日成都一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为全体职工放两天“末日假”,希望职工利用“最后”的时间,多陪陪最亲 的人。该公司总经理表示:“那两天即便是上班,大多数人估计也不会太专注。所以不如找个理由,让同事去陪陪父母亲人,珍惜所谓的‘末日’。”

  而据外媒报道,12月21日是玛雅历的世界末日,尽管早有专家辟谣,恐慌情绪还是蔓延开来。中俄都发生了抢购蜡烛和必需品现象,美国生存掩体销量也暴增。法国有人打算爬到山上等待外星人营救……而关于世界灭亡的方式也说法不一,包括彗星撞地球和太阳风暴……在荷兰,一位商人建造了一艘“诺亚方舟”,希望能够在“末日洪水”中得以幸存。在法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行动,阻止越来越多的人涌上南部的布加拉什山。很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到来之时,布加拉什山 是整个地球上能够保护他们的唯一地点。那么,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真的会降临吗?

  “末日情绪”会对人产生负面心理影响

  益普索调查公司对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的数据显示,在16262人的调查样本中,20多个国家居民对于世界末日 的想法各不一样。只有6%的法国人认为他们将会见证世界末日,这一数字在土耳其是22%,在南非和阿根廷则稍微少一些。在比利时,只有7%的人持有相同看法。而在英国,这一数字是8%。大约有10%的人称自己因为将要到来的“世界末日”感到恐慌,恐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在俄罗斯和波兰最高。

  数据显示,两类人群更容易感到“末日恐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末日情绪”带来的恐惧往往对人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包括情绪低落、自杀和伤害倾向。在国内外都有“末日情绪”给个人带来心理伤害的案例,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国外屡屡发生的“诺亚方舟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们往往被“末日情绪”影响开始自己建造诺亚方舟,希望末日到来时可以得到“救赎”。在国内则表现为上个世纪末出现的居民大量囤积粮食的现象,而且还会有类似不敢出门、害怕到公共场所等这样的强迫症,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

  “末日情绪”是因恐惧而诱发的一种焦虑情绪

  天津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蓝枫表示,“末日情绪”在心理学上可以说是恐惧诱发的焦虑情绪的一种。其实恐惧是人类在无知状态下调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历史和地球科学的不了解,导致了这种无知。其实,和历史同期相比,现在地球的地震次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认为,“末日情绪”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好也有坏。从好的方面来讲,“末日情绪”实际上是人们对恐惧感的宣泄,把个体内心的苦恼或恐惧转移到大家共同焦虑的话题上来,“末日”话题实际上就成为了人们转移焦虑的一个渠道。从这个层面上说,“末日情绪” 对于个人心理状态的调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最主要还是看人们如何正确应对。

  北京晨晖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雷明认为,“末日情绪”对那些自我认同比较低、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人,就会有心理伤害。但凡周围的人有些许恐慌情绪,这类人就轻易被这种情绪俘虏,他们自己把一些本不相关的事情串联在“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的线索上,多一个偶发事件,他们就自我加强一次心理暗示。

  “末日情绪”背后折射现实压力

  有心理专家认为,“世界末日”的讨论尚且可看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而人们这种泛滥的社会心态根源则是社会和自己本身。人们并不是真的相信世界末日,人们的“末日情绪”更多的是噱头,所谓的“世界末日”,或许只是人们在都市生活中挤压的各种情绪的发泄口,更是民众心灵诉求的窗口。 “末日情绪”可看成是公众表达自己不安和恐慌一种含蓄的方式,自顾自地调侃。从世界范围来看,地球人面临着,政治动荡、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从中国来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的是不断疯涨的房价、令人生畏的医疗费、巨大的工作压力、信仰的缺失、社会不平等感等问题, 使人们形成了一种易碎的心理:对现状的担忧、对未来的恐慌。这种内心的不确定性、工作生活的巨大压力,便演化成一种半是戏谑半是紧张的大众情绪,并互相传染,于是推动2012“末日传说”成为一个欲罢不能的焦点热题。

  转移注意力普及科学,政府应积极引导介入公共情绪管理

  要摆脱“末日情绪”,首先要用科学武装头脑,纵观人类历史,所谓异常现象的出现实在是非常微小的事件而已,地球时刻都在变化着,预言从来都是一种含糊的表达,多数没有科学依据,并不可信。

  雷明表示,摆脱“末日情绪”,先要让自己转移注意力,找一些自己爱做的、能沉浸其中的事情去做,这样杞人忧天的情绪会远离你,你也不会再四处寻觅一些偶发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当做证据一次又一次地穿在“世界末日就要到来”这一线索上,没事自己吓唬自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和心理测量师王建一认为,对“末日情绪”这一社会现象,政府应该介入公共情绪管理。因为应对这样的大众化情绪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在适当的时机对大众化的情绪进行公共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王建一建议,应对“末日情绪”这样的公众情绪,政府首先要积极去引导,关注影片娱乐之外的科学成分。心理状态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对于天灾和民众 的心理要有积极的姿态,正视问题,将真相告知民众,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做到一种心理状态的转换,也许就会把这种“末日情绪”的消极影响,引导到积极的方面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