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全民健心 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2014年06月23日 社会心理服务研究 全民健心 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已关闭评论 阅读 1,098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与您分享,谢谢您收藏、宣传中国全民健心网,将独乐乐变为众乐乐)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全民健心网首席专家肖汉仕博士

一、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
    有关调查与现实表明,我国居民当前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据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每年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自杀以及攻击伤人案件大量发生,全国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各类伤害,列前3位的死亡原因为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水,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身亡。儿童行为问题,酒与药物滥用,海洛因等毒品成瘾,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逐年增高。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相关资料就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经居于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更多居民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遭受着负性情绪的困扰,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当前,人们的紧张、抑郁、焦虑、恐惧、烦躁、郁闷、苦恼、愤怒等负性情绪以及压力感、挫折感、不幸福感、不满意感、不公平感并未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的改善而减少,反而在许多人心中更加频繁、更加强烈。
    心理障碍的大量存在不仅给居民自身带来精神痛苦,严重地影响其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工作效率、生活质量以及行为的社会适应,而且也容易引发个体和群体性问题行为,影响着社会心态的和谐,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开展全民健心活动势在必行,亟需将其作为一项系统的、奠基的工程提上社会管理的议事日程,纳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全民健心  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全民健心是面向全体居民,以优化全民的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以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构完善的社会心理支持与服务体系、全体居民主动参与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全民健心活动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全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另一方面,还需要居民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心理素质、参与心理互助、主动利用心理服务资源,才能达到优化居民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矫治精神障碍,全面维护居民精神健康的目标。

    全民健心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必须多管齐下、还需要全民积极参与。不能依靠单纯的行政手段或居民的自发行为,需要居民与社会的共同行动、有机配合;不能依靠精神卫生界、卫生部等某一个部门,而需要全社会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不宜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局限于学校,需要落实于各行各业、贯穿于全体居民的终生;不宜局限于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防治,还要注重居民心理素质的优化,将帮助居民维护心理健康与促进心理适应与心理发展有机结合。

三、全民健心     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全民健心的实施,将不仅为居民心理健康、人生幸福、社会适应奠定必需的基础,而且有促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与文明。
1、 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生幸福。
    通过对社会心理环境的全方位优化、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建构与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善、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加上居民自我预防与心理保健的意识及能力的强化,将减少不良的心理刺激、获得更多的社会心理支持、享受更优质的心理卫生服务,通过自助与他助将使许多心理问题得以预防,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障碍得以及时发现与矫治,心理疾病与行为障碍得以及早干预。从而提高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遏制当前心理问题严峻化的趋势。
    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影响到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情绪体验的积极与消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活动效率的高低、应付方式的理智与否;认知方式与观念的理性与否直接制约着个体的幸福感;科学的心理教育将帮助居民学会奋斗求乐、化有为乐、助人为乐、苦中寻乐、养趣获乐,从而增加快乐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居民学会了自我调适不当情绪与压力,将提升幸福指数。
2、有利于优化心理素质、促进社会适应
    现实社会需要居民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全民健心工程的实施,将通过心理素质的培育与训练,实现心理素质的优化。而心理素质居于整体素质的核心地位,构成其他素质的基础,将为德、智、体等其他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动力支持。
通过帮助居民优化性格品质,强化心理适应能力,拥有适应现实社会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有促于居民坦然面对现实、理性看待现实、理智应付现实,从而减少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促进居民的顺利社会化。
3、有益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经验与教训告诫我们,社会管理不宜单纯依靠外在的压力。社会可持续的安定和谐有赖于居民的心理素质优化与健康心态的维持,因为只有建立在理性的认知、适当情绪、内在动力基础上的理性行为才能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
通过面向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育,将提高居民自我应付社会变化、承受挫折、调适情绪、控制行为的能力;帮助居民学会理性认知、缓解激情、控制冲动,这样可望减少危害社会安定的因素,预防相骂、打架、自杀、攻击等行为的发生。
心理互助活动的开展,将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尊重、欣赏、鼓励、支持、理解、悦纳、共情、信任、感恩,有促于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和谐的社会心态,进而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4、有益于社会文明与进步
    只有居民拥有健全的性格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必要的心理适应能力、强大而积极的内在动力这些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心态,社会的精神文明才有坚实的基础。全民健心活动通过指导居民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健康的心态,将促进居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由外部强行灌输转化为居民的自觉行动,产生更理想、可持续的效果。
全民健心要求社会各部门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关怀落实于心,对与人们心理健康密切联系的各个领域实施全方位的优化。这样,不仅有益于营造心情舒畅的心理环境,而且将推动社会管理的进步,有益于社会的文明发展。
    可见,全民健心的开展有望实现居民与社会的共赢,事关居民的健康、幸福与适应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与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奠基工程。无论是居民还是社会,不应该再将其当做奢侈品,也不应仅仅作为装饰品,应该将其视为必需品。
    建议国家将5月25日作为中国的全民健心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逐渐将健心转化变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像重视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心理健康,像参与体育锻炼那样参与健心活动。国家有关部门应将其视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将全民健心活动纳入有关规划,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像开展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建设那样重视全民健心活动,将这一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抓好。

作者简介:
肖汉仕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应用心理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持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