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浅谈高中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

2016年10月09日 心理教育 浅谈高中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已关闭评论 阅读 804 次浏览 次
扫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可获取大量科学实用的相关知识

    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推荐
                   攸县三中    邹继勇  
         中学一级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内容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很多青壮年人群尤其是大部分的农民,为了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从农村来到大城市里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力因此从农村向城市形成了大规模的转移,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军。结果导致了“留守学生”群体的出现。留守学生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初步调查了解到,我校也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他们被迫跟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居在亲戚家,缺乏父母的关爱照顾和有效沟通,容易成为问题学生,甚至由于在思想上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利用而误入歧途。因此,正视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掌握我校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对策,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特开展了课题研究:株洲市攸县三中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及辅导策略。本文以攸县三中的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例,对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特点,留守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辅导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剖析。
 【关键词】留守学生   不良心理    辅导
一、留守学生的不良心理特点
    据攸县三中课题研究组对我校留守学生的调查,我校留守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孤僻性。大部分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和安抚,形成了较为孤僻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打开心扉与同学、老师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严重者甚至对父母或身边的同学、老师有着仇视心理。在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他们往往一个人承受着所有的压力,导致不良的情绪一再滋生,时间一长就难免变得压抑、烦躁,形成孤僻、抑郁的心理。为了排遣不良情绪,部分留守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或低俗小说上,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自我幻想中,忽视了现实的朋友交流圈,最终使自己变得孤独、冷漠,对不良的外界影响缺乏抵制能力,也无法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甚至导致违纪现象的产生。
    2、懒散性。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对其监管和关爱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变得散漫随性,自制能力较差。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自我认知。另外由于教师一般更喜爱关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相对较差或有着不良品行的学生缺少关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留守学生,因此教师对其学习的忽视态度,更容易使得这部分留守学生的懒散习性滋生蔓延,从而出现厌学心理。
    3、自卑性。一般而言,大部分的留守学生由于早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加上由于生活环境的窘迫和物质条件的限制,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与留守学生缺乏有效持久的沟通,也无其他人对其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安抚,他们往往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从而变得沉默寡言或是躲避集体活动。
    4、偏执性。由于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而教师对学生较为严格,因此留守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固执和逆反的心理,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自以为是,听不进同学和老师的建议或批评。另一方面又比较敏感,对轻视自己的行为耿耿于怀,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习惯于从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很难和老师、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和融洽相处。
二、留守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1、家庭监护人监管不力。留守学生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祖父母成为第一监护人。然而很多祖父母对孙辈存在着过度溺爱心理并属于“临时监护”模式,他们往往对留守学生采取听任自由甚至放纵的监管方式,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即使是有情感的互动,也往往是表面上而非实质性的。另外留守学生学业压力较重,回家次数较少,更是阻碍了其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监护人若为亲戚,他们经常会对留守学生的监管有所顾虑,无法把握合适的监管力度,也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我或孤僻离群等不良心理行为。
    2、留守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留守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性格的叛逆时期,年老的祖辈或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亲戚往往对其的监管形成不了威慑力,反而让他们产生疏离感和逆反心理。由于大部分的留守学生来自农村,加上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心理,他们与城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容易产生隔阂,很难发展出共同的兴趣爱好。再加上处于紧张学习阶段,他们倾向于把本应该属于同学间交流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很容易形成独来独往和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3.、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不够。教师和学校往往会忽略留守学生这一沉默的群体,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建设和不良行为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只是简单的把有些违反校规校纪的不良行为归于道德问题,进行过于严厉的处罚。在应试环境之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让教师以及学校相关负责人员疏于顾及留守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是一味的加大他们的学习强度和心理压力。因此面对留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教师和学校负责人员经常疲于应付,再加上很难找到留守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他们更是对这些留守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三、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总的实施过程:首先通过学校政教处编制的留守学生信息登记表和班主任处的学生信息记载了解我校高一、高二、高三、初中各个年级留守学生的总人数及具体分布。其次,编订留守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对调查问卷和班主任反映出来具有明显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访谈和调查了解,并辅以心理咨询,对每一年的高一年级的留守问题学生做长期的追踪研究,最后在追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定期对他们进行访谈、问卷和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外,研究者还将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以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部分学生的信息。从而为归纳出本校留守学生的特点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最终总结出针对留守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达到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在研究的过程中,请求班主任协助,做好留守学生心理诊断性的评价工作,分析留守学生有关心理症状,掌握确切的征兆,筛选心理方面的问题,以便提出排除障碍的措施即预防留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二阶段:研究“留守学生如何应对父母不在身边的学习、生活”。每个学期,心理咨询室利用第一阶段得出的成果,即从不同年级的留守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分年级举办三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尤其是留守学生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应对父母不在身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制成心理指导小册子,印发给学生进行传阅,并组织主题班会开展读后交流活动。
    第三阶段:就是课题的结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校和教师主要做好针对留守学生的行为矫正和对策工作,具体地帮助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留守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适时地和留守学生沟通心灵,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塑自我形象,获得正常的发展。攸县三中解决留守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对策,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自我管理、同伴互助、社会关爱四个方面,实践证明,这些途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
    1、教师引导。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学生成长导师制指的是在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的基础上,各任课老师以导师身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几个方面全面指导学生的一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定点实践地区,学校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对如何选择导师不断进行着创新。比如,农村地区的学生和教师往往都是本地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之间住的不会太远,彼此之间熟悉程度相对而言比较高。因此,在留守学生入学时,让家长首先联系他们熟悉的教职工来充当孩子的导师,实现一对一的引导和管理。如果个别学生联系不上导师,在入学后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科任教师作为导师。这种做法可以增强导师制度的实效性。导师的主要职责:
    ①在班级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由于学生相互之间的心理特征表现差异性很大,导师和任课老师以及学校的心理教师应该针对留守学生,从入学开始,搞好留守新生的心理普查、加强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的跟踪治疗和监控工作,努力建立稳定长效的心理监控体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以导师为主力,专门的任课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详细记录,并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学生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单独辅导,尽力帮助其改正缺点并消除不良心理隐患。
    ②促进留守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留守学生的家长往往迫于生活的压力,常年外出不归,连电话联系的次数都很少,更别说见面。而在电话交流时,父母通常又只会简单的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知道如何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因此建立了《家教通》电信平台、还开通了微信。让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监管人随时取得联系,了解留守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并引导家长和监管人正确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另一方面也需要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搭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帮助留守学生改善孤僻和逆反的心理行为。
    ③关注在校寄宿留守学生的生活起居。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应该对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学生加大关注力度,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学生的作息和习惯的养成。帮助他们培养自理自律能力,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④对非寄宿留守学生的家庭建立家访制度。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居住在祖辈家中,生活作息往往比较缺乏学校统一管理的纪律性,从而养成自由散漫的状态。而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的有效方式,因此导师应该定期走访留守学生的家庭,询问并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性和真实的家庭情况,并与监护人保持积极的双向信息反馈,把握住留守学生的成长脉络,使得他们能够得到恰当的监督和引导,为提高其自律能力而一起努力做好教育工作。
    ⑤积极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联系制度,定期组织培训、辅导,每个班级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班级活动。比如选取每个月的某日作为班级心理活动日,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在活动日牵头展开特定主题的心理活动,达到让学生消除矛盾和相互帮助的目的,改善留守学生的孤僻心理。通过此类活动,教师可以发现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困惑。为他们做问卷分析,及时掌握留守学生的心理状态。攸县三中心理咨询室在抓好常规心理咨询的基础上进行了心理讲座。例如, “怎样适应高一生活”、“学会驾驭心情,做一个快乐的人”、“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调适心态”“高中生如何应对考前焦虑”、“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还进行了高三团体心理辅导、高三家长会团体辅导。如:“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人生目标确立”、“生涯设计”、“等主要针对和贴近留守学生需要的专题指导,消除和缓解留守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定期编发“学生心理自助材料”、“心理健康辅导资料如《南云泉》”等系列材料,建立了《悄悄话心理信箱》、《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专家谈心理健康》等三种“心理健康辅导资料”编写完毕并发到留守学生手里。此外,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也不断地在改进和完善“校园心理热线”和分年级的“广播讲座”,并以此为纽带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2、自我管理。
    ①促进自我认识。作为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趋于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强化。要引导留守学生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在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做出准确的定位和评判。平时可通过写周记的形式来加强自我反思,以做到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自我。
    ②加强自我调控。青春期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仍然较弱,体现在情绪波动幅度大、情绪反应过于激烈,或是闷闷不乐和郁郁寡欢等情形上。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在留守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很多留守学生不懂得如何释放不良情绪,或是任由这些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还会做出破坏校纪校规的过激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引导留守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和表扬、自我克制和调节,提高自制能力。一旦发现有留守学生出现异常情绪的苗头时,应立刻进行沟通,帮助其找出问题症结并及时解决,而不是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③强化自我反思。在留守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主动和自觉的检查,并根据自我检查的结果来不断提出改进计划,并且坚持实施。留守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自己计划和实施,才能逐渐养成自制自控的良好习惯。
    ④学会自我激励。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抛弃消沉放纵的消极心态,以自我激励的方式来努力要求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留守学生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正视现实,适当地降低目标和期望值,调整合理的目标并不断鼓励自己,从而体验到成就感。
3、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同伴教育是学生社会化不可忽视的途径,也是一种社会规范在个体上内化的教育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了解到家长和教师不易察觉的问题,比如早恋、抽烟、酗酒和打架等不良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也更乐意模仿他们认可的形象和行为,尤其是同龄人之间更能引起共鸣和效仿意识,而且这种效仿学习行为是自发的,同伴互助教育就是这种自发行为的直接诱因。在组成同伴互助教育小组后,小组成员更容易加强交流而成为朋友,能够打破留守学生孤僻的心理状态,而且他们彼此之间所处环境、地位角色相似,更容易接受和采纳对方的激励和开导,这种教育有着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倡导同伴互助教育,开展同伴交流、同伴评价、同伴激励、同伴共进等活动,可以达到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
4、社会关爱。
     在校外的大环境下,社会各界需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首先,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学生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学生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学生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学生部分的课外服务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
    【参考文献】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  雪主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丛书)ISBN7-81079-048-X

标签: